“臣见到诏书命令宗室子弟和有功之臣到封地做刺史,并传位给他们的子孙,使其世代保守政权,没有大的原因,不得罢免。臣私下认为陛下对所封的人,确实是爱惜和器重他们,希望他们世袭承守职位,与国家一样万年无疆,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像尧、舜这样的父亲,尚且有丹朱、商均这样的不肖子孙,何况尧、舜以下的人,要根据父亲的功德来推断儿子,恐怕相差得太远了。倘若有人在孩童时就承袭了父亲的职位,万一长大以后变得骄横淫逸起来,那么不但百姓遭殃,国家也会受其败坏。若要断绝他们的官职和封地吧,其先人的功劳尚在;若要保留他们的官职和封地吧,但其本人的过恶已明显暴露。与其让这些人去毒害活着的老百姓,还不如断恩于一个已故的功臣,这是很明显的道理。这样一来,原来认为是对他们的爱护,其实恰恰是对他们的伤害。臣下认为,最好是给他们封一些土地,作为食邑,他们的子孙中确有才能者,可根据他们的才能授予官职,对那些能力不强的人,也可以免去过失和罪咎。过去东汉光武帝不让功臣担任政事,所以才能保全他们的一生,确实是由于他处理的方法得当啊。希望陛下深思有关事宜,使宗室和功臣能蒙受陛下的大恩,而他们的子孙也能终享福禄。”
太宗非常赞赏李百药和马周的意见,并加以采纳。于是停止了分封宗室弟子和功臣世袭刺史的做法。
卷四
太子诸王定分第九
本篇主要记录了李世民等人教育太子、诸王的言论和事迹。在封建社会,太子身为储君,将来必定会君临天下,统治万民,应预先确立名分,否则觊觎皇位的人时时会对太子构成威胁。历史上皇帝的兄弟、子孙为争夺皇位而发生刀兵相见、骨肉相残的悲剧事件数不胜数,因此早日确立太子和诸王的名分,确立太子的崇高地位,同时断绝其他人的非分之想,避免发生兄弟阋墙的惨剧,也是让国家长治久安的良策。本篇认为应当尽早给诸王确定不同的名分,并严格遵循礼仪制度,做到厚薄有差,以绝非分之想,断绝祸患之源。同时也要教育太子、诸王以忠、孝、恭、俭为做人的正道,“贫不学俭,富不学奢”,让万代子孙遵照执行,才不会导致国家灭亡。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曰:“自汉晋以来,诸王皆为树置失宜,不预立定分,以至于灭亡。人主熟知其然,但溺于私爱,故使前车既覆而后车不改辙也。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昔魏武帝宠树陈思,及文帝即位,防守禁闭,有同狱囚,以先帝加恩太多,故嗣王疑而畏之也。此则武帝之宠陈思,适所以苦之也。且帝子何患不富贵?身食大国,封户不少,好衣美食之外,更何所须?而每年别加优赐,曾无纪极。俚语曰:‘贫不学俭,富不学奢。’言自然也。今陛下以大圣创业,岂惟处置见在子弟而已?当须制长久之法,使万代遵行。”
树置:树立。这里指封授爵位或职务。
魏武帝:即曹操,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魏国的真正创业者,他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控制东汉王朝,为其子曹丕代汉建魏打下了坚实基础。陈思:即曹植,字子建,为曹操第三子,文帝之弟。曾封陈王,谥号思,故称陈思王。
文帝:即魏文帝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