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求伟大,但求无愧,不求虚名,但求有用,这是中国人普遍的人生信条,这一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首先是生活在某个具体的环境中,要获得生命价值,就要看是否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作出贡献,能够做到这一点,甚至成为一个乡里不可缺少的人,便是充分实现了人生价值。这种朴实的生命观念应该成为普通人的价值观。下句是从整个生命价值的角度来讲,生命的消逝对家庭来说是痛苦的,但放在社会的长河中,对整个社会而言,又是正常的,是再普通不过的事。因为个体生命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血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社会对个体价值的衡量是通过个体对社会的贡献进行的。因此,一个人如果死后还有被人们传诵的事迹,就是实现了对社会的贡献,就能得到社会认可,此生方不为虚度。
第一五七则
齐家先修身],言行不可不慎;读书在明理],识见不可不高。
]齐家:治理家务。修身:修养身心。
]明理:明白事理。
治理家庭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一言一行不能不谨慎;读书的宗旨在于明白事理,见识不能不高于常人。
【评析】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则上句是谈最基础的齐家,即治家。中国古人认为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也需要治理,如夫妻如何相敬,子女如何教育,行为如何规范,家风如何形成等等。作为一家之主首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即如何修身。只有自我修养良好,才能起到示范作用。而良好的修养主要表现在具体的言行当中,因此一言一行都要谨慎,不可浮泛放纵。下句讲读书,读书不仅在于获取知识,还在于明白道理,只有明理,心性通明,不为外物遮蔽,才会有见识。有没有见识是衡量一个人认识和思想水平境界的一个概念,见识高不高,关键在道理通不通。
第一五八则
桃实之肉暴于外,不自吝惜,人得取而食之;食之而种其核,犹饶生气焉,此可见积善者有余庆也]。栗实之肉秘于内,深自防护,人乃破而食之;食之而弃其壳,绝无生理矣,此可知多藏者必厚亡也]。
]余庆:犹言余福,即泽被后人。《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厚亡:损失很大。
桃实的果肉暴露在外面,毫不吝惜,方便人们取着吃;人们吃完后将桃核种在土里,它就会再长出幼苗,生生不息,由此可见常做善事的人必有余福留给后代;栗子的果肉藏在皮内,尽力保护自己,人们撕开果壳才能吃到,吃完就把果壳扔了,绝无可能再长出新苗,由此可见积藏太多却不想付出的人必然会损失惨重。
【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