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对用兵方法的论述第一主张以“不可胜”取胜不以侥幸取胜认为
其三,对用兵方法的论述。第一,主张以“不可胜”取胜,不以侥幸取胜。认为:“夫兵贵不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彼;圣人必在己者,不必在彼者。故执不可胜之术,以遇可胜之敌,若此则兵无失矣。”作者继承了《孙子兵法》中“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思想,指出利用敌之弱点是应该的,但不可将胜利寄托于敌人的失误上,应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可胜”之兵的取得,在于建设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队伍,所谓“凡兵势险阻,欲其便也;兵甲器械,欲其利也;选练角材,欲其精也;统率士民,欲其教也。”即只有筑关险、秣马厉兵、刻苦训练,才能具备克敌制胜的物质力量。第二,主张有勇有智,因势利导,机动灵活。说:“智则知时化,知时化则知虚实、盛衰之变,知先后远近纵舍之数;勇则能决断,能决断则能若雷电飘风暴雨,能若崩山破溃。”强调战术指挥者要智勇双全。又说:“凡兵贵其因也。因也者,因敌之险以为己固,因敌之谋以为己事,能因而加审则胜不可穷矣,胜不可穷之谓神,神则能不可胜也。”强调作战指挥要灵活机动,善于根据具体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因敌之情为我所用,随机应变,神秘莫测。第三,外攻内攻并举,攻城攻心结合。吕书讲述赵、齐一战,赵大胜而收敌兵尸体三万具,赵将孔青打算用齐兵之尸筑两个京观(合葬的高坟头),炫耀胜利。赵臣宁越则建议:“不如归尸以内攻之”,“彼得尸而财费乏,车甲尽于战,府库尽于葬,此之谓内攻之”;假若齐人不纳尸,则罪有三:“战而不胜,其罪一;与人出而不与人入,其罪二;与之尸而弗取,其罪三。民以此三者怨上,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是之谓重攻之。”外攻指军事攻伐,“内攻”指用政治手段从内部瓦解敌方。吕书对有关历史战例的引证和分析表明,它已注意到兵战与心理战相结合这种军事辩证法的妙用。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吕氏春秋》将“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作为作战指导的一个基本原则,主张在举“义兵”的整个过程中,充,分重视“民心”问题。它继承了儒家“爱民”思想,认为对广大人民要实行“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的基本政策,以赢得人民对“义兵”的拥护和支持。它的基本结论是:“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
总之,《吕氏春秋》的军事思想虽未能充分展开,但确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许多问题的论述上都超过了春秋战国诸子的认识,反映了古代思想家对军事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又有了一定的进步。
西汉的军事思想
张良与黄石公《三略》
张良,字子房。战国时期韩国人,其家五世为韩王相。秦始皇二十九年(前),二十岁的张良雇一力士行刺秦始皇未遂。此后乃更名换姓,亡匿于下邳(今江苏邳县)。后来,在那里遇一自称“黄石即我”的老人,得《太公兵法》一书。相传此书即流传迄今的《黄石公三略》。在以后的反秦起义和楚汉战争中,张良就是以这部兵书为军事指导,扶助汉高祖刘邦取得政权的。
《黄石公三略》中如同其他古代兵书那样,掺杂有后人的思想是不可避免的。但其中主要内容还是可信的,所以它自宋代即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受到历代军事家、政治家的重视。“三略”,即上中下三篇谋略,根据《史记》所载,它是由黄石公保存的西周姜太公《太公兵法》入今日所见版本约余字。作为兵书,《三略》的显著特点是偏重于阐述政略,与《孙子》等偏重于讲军略有所不同。从形式上看,书中往往引用古代军谚和兵书中的话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如书中频繁出现的“军谶曰”、“军势曰”等句式,就属于这种情况。从内容上看,作者非常注重对君臣关系道理的阐发:上略中讲到将帅与部下的关系,中略讲到国君与将帅的关系,下略则更进一步讲到国君与文武大臣的关系。兹将三略内容分述如下。
.上略:中对将帅与部下关系的阐述。上略共有余字,占全书一半以上内容,并从以下几方面重点阐述了将帅与部下关系的重要性。其一,将帅要懂得“通志于众”的道理,要使全体官兵明确,他们是为着一个崇高思想——“志”而作战。如此,将帅方能调动部下积极性,无往不胜。其二,将帅对部下要根据其所长,适当发挥其作用,使柔、刚、弱、强四类人都各尽所能,作到“兼此四者,而制其宜。”作者还把详察部下心理视为“军国之要”,他把部下又分为:危者、惧者、叛者、冤者、诉者、卑者、强者、故者、贪者、欲者、畏者、谋者、谗者、毁者、反者、横者、满者、归者、服者、降者等种,并逐一提出了驾御他们的相应办法。其三,将帅要赏惩分明。就奖赏而言,作者认为:“夫用兵之要,在崇礼而重禄。”把礼和禄作为精神和物质的重要奖赏手段,作者非常推崇“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军谚。就惩罚而言,作者认为治军要严,否则“将无威,则士卒轻刑。士卒轻刑,则军失伍。”其四,将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作到军谚所言:“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饥。”其五,作者在上略的最后,一连排比了十条军谚,指出将帅们在处理与部下关系时的兵家十诫,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求将帅能去奸佞而用贤人。
.中略:对国君与将帅关系的阐述。中略是对上略内容的延伸,着重谈的是国君与武将的关系,其中不乏精辟之处,为历代封建君臣所推崇。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人主“深晓中略,则能御将统众。”“人臣深晓中略,则能全功保身。”其主要观点如下:其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作者引用古兵书语,认为“出军行师,将在自专。”如果将帅进退均由国君操纵“则功难成。”其二,君臣双方都应重视自身道德与威严的树立。认为,国君无德则“臣叛”,无威则“失权”;臣下无德则无以“事君”,无威则“国弱”,但“威多”也要身败名裂。其三,国君光有道德还不够,必须兼施以“权变”之术。认为,不用计策,“无以决嫌定疑”;不施诡道,“无以破奸息寇”;没有阴谋,“无以成功”。其四,战争之后必须收回将帅兵权。认为,“夫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但作者进一步解释说,“亡者,非丧其身也。”不过夺其权力而已,同时要给与功名利禄,荣华富贵。
.下略:对国君与文武大臣关系的阐述。作者自己讲:“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所以,人主“深晓下略,则能明盛衰之源,审治国之纪。”所谓“明贼贤之咎”,正是下略的主要内容,讲的就是君臣关系,其大致内容如下。其一,“佚政多忠臣,劳政多怨民。”认为,国君若好大喜功,施政烦苛必激起民怨,民怨则君臣不和;相反,如实行清静政治,会招揽更多忠臣。其二,政令严肃。认为“邪臣”得势,原因在于国君政令失当。其三,惩恶扬善,即国君必须“知去就之节。”认为,用贤臣则邪臣惧,用邪臣“则贤臣毙”。
- 10月13日是什么节日?国际标准时间日是哪一天[图]
- 10月8日是什么节日?全国高血压日是哪一天[图]
- 跳脱镯子 罗缨丝质的冠带 素缕连双针针线的美称 相于相亲 金[图]
-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图]
- 《小雅》中还有一首《黄鸟》黄鸟黄鸟无集于榖 无啄我粟此[图]
- 做人不求伟大但求无愧不求虚名但求有用这是中国人普遍的人生信条[图]
- 聂耳国其人与兽相类在无腹国东其人虎文耳长过腰手捧耳而行[图]
- 菜根谭(后集) 概论菜根谭(续集)返回总目录修省修省(xǐn[图]
- 万乘之患大臣太重;千乘之患左右太信此人主之所公患也且人臣有大[图]
- 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图]